推进免试就近入学仍需持续发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对今年幼升小、小升初招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笔者看来,这一通知的政策指向非常明确,即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仍需持续发力。

    《通知》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100%的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原则上每所小学全部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95%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的方式确定。这一要求与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的目标要求相一致,既体现了推进就近入学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也反映出近年来重点大城市推进就近入学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据教育部统计,从2014年起,经过三年努力,重点监测的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大城市(不含寄宿制学校)学生就近入学比例均超过九成。虽然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础,但能否实现2017年目标,特别是实现小升初两个95%的目标,还需在一些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如:在小升初招生中全面取消推优入学,继续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

    与此同时,推进“免试入学”仍需持续发力。从近年来推进免试入学的进程看,依然面临一些现实困扰,特别是在民办学校实行免试入学问题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为此,《通知》进一步重申:免试入学是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笔者看来,如何真正让政策执行到位则更加重要。

    针对当前部分学校依然存在的通过培训班提前选拔学生;将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或学生等级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一些民办学校采用统一笔试和各种变相的统一知识性考试方式选拔学生,《通知》做出禁止性规定。不久前上海市教委也发布了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招生9条规范。有了这些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固然重要,但还需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防止“原则要求”与“实际操作”两张皮,防止免试入学继续存在“法外特区”,进而损害免试入学政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此外,完善“划片方式”仍需持续发力。招生划片方式是否科学,既会影响人们对免试就近入学的认同度,同时也会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当前一些地方义务教育学校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的背景下,采取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并举的方式,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通知》要求,各地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群众择校冲动强烈、“学区房”问题突出的地方,稳妥推进多校划片(随机摇号、派位)。

    就义务教育招生划片方式而言,并非一种方式便可包打天下,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可以并行不悖,至于究竟采取哪种方式,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学校办学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办学水平学校并存的区域内,推进多校划片显然对老百姓更公平,它的意义和价值也更突出,而这样的区域在各地并不少见。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1824个县(市、区)通过督导评估认定,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占全国总数的62.4%。但即使在这些地方,一些片区内的学校差距依然较大,所以简单以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程度高而拒绝多校划片,显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稳妥推进多校划片,旨在为更多学生提供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和可能,并不是单纯为抑制“学区房”而推出,但客观上会对“学区房”的炒作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具体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实践加以回答。

    (作者汪明 系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